任蜜林:中国哲学“自我”觉醒的历程——四十年来中国哲学研究之
在方图中,乾坤、否泰分居图之四隅,两线对交,划分全图。
也就是说,在体上说,仁刚而义柔。然羞恶乃就耻不义上反说,而非直指义之端也。
言仁义而不言礼智者,仁包礼,义包智。道揆,谓以义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(44)。(63)黎靖德撰,王星贤点校:《朱子语类》卷一三,第238页。(29)《资治通鉴》卷二三八《唐纪五十四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3年,第6430页。(22)宋陈舜俞《都官集》卷六《说实》:义者得宜之名也,裁制画一,义之实也。
○以生字说仁,生自是上一节事。退而消者其气弱,故阴为柔。此四句倒用上面四个字,极有力。
进入 陈来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儒家 仁义 宇宙论 朱熹 。钱穆也认为,朱子论仁义刚柔可有两说,一曰仁刚义柔,又一则曰仁柔义刚(93)。义是苦物,恐人嫌,须着些利令甜,此不知义之言也。所以人禀得,自然有裁制,便自然有羞恶之心。
性中有此四者,圣门却只以求仁为急者,缘仁却是四者之先。义,便是惨烈刚断底意思,这个表述主要是指,义作为文字,有刚断的意思、涵意。
今且要收敛此心,常提撕省察。久之,又曰:‘仁字如人酿酒:酒方微发时,带些温气,便是仁。岂可只管放出不收敛!‘截断二字最紧要。(75) 这是说,物物各得其利便是义,便是义之和。
在这个意义上《说文解字》的威仪是指出义的字源意义,而非通用意义①。《易传·系辞》理财正辞,禁民为非,曰义,也体现了此种刚的特性所体现的伦理性质,及其与以正释义的关联。又如: 问:孟子以恻隐为仁之端,羞恶为义之端。礼是理之节文,义便是事之所宜处。
小人只管计较利,虽丝毫底利,也自理会得。问:仁即性,则‘性字可以言仁否?曰:性是统言。
○试自看一个物坚硬如顽石,成甚物事!此便是不仁。智者知也,或于事,见微知著。
我曾指出,郭店《五行》篇以亲爱论仁,以果敢论义,以恭敬论礼,其中对仁和礼的理解与春秋以来德行论基本相同,而以果敢论义,已表现出与春秋时代的不同(11)。儒家以外,墨子更明确提出义者正也(《天志》),义者正也,表示义具有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的规范意义。却自仁中分四界子:一界子上是仁之仁,一界子是仁之义,一界子是仁之礼,一界子是仁之智。若天下之动,贞夫一者也,则贞又包四者。从对事的态度来看,前引邢疏于事合宜为义,强调了事的需要,但与《释名》的说法仍有不同。他进一步申发此理: 先生答叔重疑问曰:仁体刚而用柔,义体柔而用刚。
另外,除了义的定义外,义的特性在古代亦有论列,如《郭店楚墓竹简·五行》有强,义之方。至于各爱其亲,各慈其子,这便是义。
而汉代以来,对义的道德要义的把握,其要点在坚守对道德原则的承诺,明辨是非善恶,果断裁非去恶,其根源是对先秦以正释义作了转进。不过就论义而言,朱子更关注的似乎是义在由德性展开为德行过程中,义心的特点,即义在心上的特点。
六、朱子论义之刚柔阴阳体用 朱子论哲学概念的意义,常用意思的说法或方法,仁字的意思是如此,义字的意思也是如此。且如敬,只是这一个敬。
(32) 事实上,朱子在《孟子集注》中也引用了宋人徐氏对孟子的训解。以裁制解说义字之义,始自《释名》。自阴阳上看是把四德分为阴阳。如: 仁字须兼义礼智看,方看得出。
(74) 这里对利者义之和的解释主要也是从得宜立论,认为各遂其性即是各个得宜,故可谓义之和。这与朱子所讲的宜是事之宜、理之宜是不同的。
方子录云:仁义是发出来嫩底,礼智是坚硬底)。(35)程顾、程颐撰,朱熹编,潘富恩导读:《二程遗书》卷四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0年,第125页。
礼,则节文斯二者而已。从这一点来看,义的肃杀截断义就远不是宜的意义所能替代的,其哲学意义和地位当然就超过了宜字及其意义。
小人只理会下一截利,更不理会上一截义。义的属性就是面对恶时,要清楚判别善恶、憎恶不善,然后果断去恶。(78)黎靖德撰,王星贤点校:《朱子语类》卷一二四,第2984-2985页。盖礼又是仁之著,智又是义之藏,而仁之一字,未尝不流行乎四者之中也。
(12)刘熙:《释名》卷四《释言语第十二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5年,第52页。朱子思想对义的哲学理解,一是继承了汉以来经学论义的裁断训义,二是把义纳入仁德为首的四德论体系,三是扩展了义在仁体宇宙论中的意义。
若将别个做主,便都对副不著了。○试自看温和柔软时如何,此所以孝悌为仁之本。
而以正释义,是一种语用学的方式。同时,也应该承认,从历史的发展来看,裁断义的出现和影响,往往没有突出义概念的价值意义和内涵,而是突出了义作为主体实践的裁度功能,即裁其偏歧,制之归正。